中国银行保险报网欢迎您! • 本网站支持IPv6 进入邮箱|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red_logo] [ ] [] • [red_ewm] 微信二维码 • 首页 • 监管 • 银行 • 保险 • 信托 • 评论 • 科技 • 普惠 • 学习频道 • 通知公告 • 海外 • 案例 • 思想 • 康养 • 文史 • 党建 • 地方 • 资管 • 品牌活动 • 银保传媒 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银行家》与《绿皮书》 《银行家》与《绿皮书》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1-12-24 07:58 [454822_32d] □杜亮 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不论它是历史题材,还是当代题材。近几年,美国的种族冲突经 常爆发,其中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地歧视有色人种的状况。美国的电影人自然也 不甘游离于这个重要的题材之外,接连拍出了《绿皮书》(2018)、《银行家》(2021) 这样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佳片。前者更荣膺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白冲突”剧烈的时代;故事结构上有 很大不同,《绿皮书》描写黑人著名钢琴家雪利博士和白人司机到南方地区巡演所发生的 种种冲突故事,时间线很短;《银行家》则描写黑人企业家伯纳德从擦鞋儿童一步步克服 困难成长为银行家,又一夜之间因种族歧视身陷囹圄的故事,时间线拉得很长。但是,故 事所具有的内核是一致的,就是反种族歧视。 从反种族歧视这个内核出发,两部片子在情节构思上也有一些惊人形似的地方:比如,主 要人物都是“黑人老板+白人雇员”的搭配,只不过《绿皮书》里是黑人钢琴家雇佣了白人司 机,《银行家》里是黑人企业家雇佣了白人当银行职业经理人,这种“黑白配”也埋下了故 事冲突的伏笔;再比如,《绿皮书》里有黑人钢琴家给总统打电话求助的场景;《银行家 》里也有伯纳德对话美国副总统的描述。为什么非要和总统、副总统有瓜葛?说明当时的 美国社会也需要总统终极“发话”来调和、解决具体的种族歧视事件。这也侧面印证了当年 种族问题有多严重。 说到这两部影片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画风”差异很大。《绿皮书》像一部“轻喜剧”,“黑 白”冲突多但不是集中的,而是碎片化的,其中黑人钢琴家为白人司机几次写“缠绵家书”令 人印象深刻;《银行家》则像一部凝重的正剧,甚至带点悲剧色彩。因为主要涉及金融, 所以片子里大量数字计算,公式演进,令人眼花缭乱,没有一定技术和耐心,也许看不进 去。一位读者评价说,“一部电影只要不崩、不出岔子,就已经比大部分的片子强了。”从 这点上来看,《银行家》是合格的,甚至一些情节也是出彩的。例如,开头和结尾相呼应 的听证会上,伯纳德最后慷慨陈词,“美国独立宣言写明:人皆生而平等,主张建立一个和 谐社会,人人都得以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但我们心知肚明,对许 多百姓来说,这是个谎言!你们为什么硬要将某个种族排除在美国梦之外?”真可谓振聋发 聩,使影片对于主题的烘托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这种高潮化的场面,轻喜剧的《绿皮书 》里是没有的。 与面向普罗大众的《绿皮书》相比,《银行家》更适合西装笔挺的商务人士观看,这或许 是它流传不广的原因。但从故事的逻辑力量看,《银行家》自然是更胜一筹,也更让人回 味的。只可惜,作为同题材影片,《银行家》的出现比《绿皮书》晚了两三年,只能是叨 陪“商业版的《绿皮书》”的末座了。 在美国电影界,种族和金融是两大重要主题,《银行家》将这两方面内容恰好都嵌入故事 中,这是它比一般反种族歧视电影高明之处。《银行家》里值得一提的金融专业知识很多 ,例如伯纳德在大陆银行“始创”的黑人贷款,帮助很多得不到贷款的人解了燃眉之急,甚 至发家致富。用现在的眼光看,伯纳德所从事的银行业务与当前主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问题,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脱困发展的“普惠贷款”具有相同的妙处。 编辑:杜向杰 相关链接: 中国银保监会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报纸征订 报业招聘 联系我们 融媒体中心 010-63998320 广告发行部 010-63998278 编辑中心 010-63998260 通联部010-63998301 品牌活动部010-63998208 培训文创部010-63998216 版权信息 Copyright © 2000-2022 《中国银行保险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西工商广字第0806号 京ICP备05046755-4号联系方式:sinoins@sinoins.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998320 举报邮箱:xmt@cbimc.cn 关注我们 [footer_i] □ [20210928c1]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