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News, 中文 跳过此内容 繁 分类 • 主页 • 国际 • 两岸 • 英国 • 科技 • 财经 • 视频材料 • BBC英伦网 • 主页 • 国际 • 两岸 • 英国 • 科技 • 财经 • 视频材料 • BBC英伦网 * 肺炎疫情:种族歧视开始蔓延全球 2020年2月11日 戴口罩穿防护服的北京女性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武汉疫情尚未平息,各国都在为抑止疫情蔓延尽最大努力。然而,全球各地却陆续传出亚 洲人遭受种族歧视甚或暴力的意外。 BBC中文访问了居住在德国,遭遇大小歧视的亚洲民众分享他们的经验。他们说,种族歧视 不是因为武汉疫情才发生的,那是一种根深柢固对外来者的排斥。但他们也不认为自己只 是单纯的受害者,因为他们能够反击,或用艺术设计为人权发声。 “我不是病毒” 世界各地接连传出对亚洲人不友善的歧视。许多在德国居住或求学的亚洲人陆续在社交网 站上分享,自从武汉疫情开始延烧后,在日常生活中被歧视的不快经历。 前一周,根据德国媒体《每日镜报》,有中国女留学生在柏林米特区(Mitte)上学途上, 被两位德国女青少年辱骂并吐口水。中国女留学生反击后被肢体攻击,受了伤。她之后在 微信中提及自己的遭遇,表示攻击她的人是中东背景的德国人。这起遇袭事件引发中国留 德生在网战激烈的讨论,以及中方关注。中国驻德使馆高度重视,要求德国调查此事以及 防范。 • 武汉肺炎:冠状病毒疫情专题报道 • 习近平现身北京“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 英国确诊人数增至8例宣布防疫新措施 • 世卫警告疫情危机中假消息蔓延 • 肺炎疫情:一个中国女孩的亲历与去留纠结 Hahn主导设计的背包印有"我不是病毒"等字。 图像来源,Hahn 图像加注文字, Hahn主导设计的背包印有"我不是病毒"等字。 另外,有一位台湾女学生陈同学,在台湾留学生脸书社团提及,上个月底时在德国乘坐地 铁时,验票员竟然告诉她,“你生病了,离我远一点”。她感到十分愤怒及难过,并计划投诉 。 同样也在德国求学后工作的台湾人翁郁婷,则在脸书与许多旅德台湾人分享自己近日在柏 林生活中遇到的遭遇。她与同样留德背景的设计师Hahn,一起发起了“我不是病毒”的设计 ,计划生产“我不是病毒”的背袋,希望唤起大众的平等意识,不向种族歧视以及病毒低头 ;目前已经有许多旅德亚洲人共襄盛举,集资制造产品。 • 武汉肺炎“吹哨人”李文亮父亲:我儿子没造谣公众都知道 • 武汉肺炎:“吹哨人”李文亮去世会否改变什么 • 武汉医生李文亮带着训诫书离世:民间“吹哨人”的评价难题和维稳争议 • 李文亮引爆国际舆论中国民众“愤怒悲恸要求言论自由” • 武汉医生李文亮:从“造谣者”到“英雄” 柏林号称自由开放。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柏林号称自由开放。 在柏林就业的翁郁婷告诉BBC中文,自从新冠病毒成为国际事件,有次逛超市时有两个年轻 人看到她,突然“大动作地后退,并且拉高衣领遮住口鼻,一方面觉得他们很无知,但另一 方面还是会有点小伤心。”她说。 另外,有次她与公司同事午餐,听到德国人在大声嘲笑中国新冠病毒,当后者发现餐厅有 位亚洲人后,连忙跟自己解释不是在说她。 24岁的翁郁婷说,因为自己的亲身体会,再加上听到许多和他类似的事件,让她最近出门 都格外小心。“就连最近因为感冒,我都不敢在外面咳出声音,深怕引来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她补充。 一起合作的Hahn表示,她们的艺术创作是一个“社会设计”,尝试去解决目前当下社会文化 差异之下,所产生的价值冲突:德国人与亚洲人对于“戴口罩”有明显的认知差异,因此希 望这个设计能一来解释亚洲人戴口罩的原因(不一定是生重病才会戴),二来是降低欧洲 人对“戴口罩”的恐慌感,并降低亚洲人被歧视或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今年23岁,高中毕业就到德国读书的,要求不用真名的台湾移民小红(化名)告诉记者, 她在仅有100多人居住的柏林近郊村庄居住,但远在天边的武汉疫情也开始影响她的小村子 。 小红说,这个村庄居民多数是退休的德国白人,全村只有她一个亚洲人,但她与丈夫一直 与村民相处平顺。不过,武汉疫情爆发后,德国陆续传出确诊个案。他们相熟的一个邻居 ,突然打电话告诉她说,村子认为她是中国人,现在都人心惶惶。这位老邻居也开始小心 翼翼的先在电话上问她身体状况,才愿意串门子喝茶,不若以往热络。 • 武汉肺炎:“万家宴”后的社区疫情危机折射政府管治缺失 • 武汉肺炎:患者家属讲述艰难就医路,无法确诊死后迅速火化 • 武汉肺炎:“不得不离开在中国的家人” 柏林民众聚集纪念李文亮医师。 图像来源,Fan Popo 图像加注文字, 柏林民众聚集纪念李文亮医师。 德国社会种族歧视阴影仍在 但是这些移民都不认为他们是受害者。 访谈中小红强调她同意她的德国丈夫说的,德国人对种族歧视很敏感,很害怕被称为种族 歧视者,却又对自己的言行没有反思。因此每当遇到歧视的时候,小红并不回避冲突。 小红提到,之前住在柏林时,大大小小的种族歧视对她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 譬如,好几次在街上陌生人会任意介入她与朋友对话,模仿她与朋友讲中文的音调语气; 或把眼皮拉成单眼皮伴鬼脸;在她们面前做出功夫熊猫的举止等等。她说印象较深的是有 一次,一个德国青少年走过来问她说,“你黑头发黑眼睛,妳身上有带白米吗?”小红立即 回应对方说:“那你金头发蓝眼睛,是纳粹吗?” 对方一听反应很大,说:“你怎么可以说 我是纳粹?”小红笑着告诉记者。 还有一次,在电车上的报贩到她面前,突然用德文说了一句:“反正你也读不懂,不会买我 的报纸,”小红马上用德文说,“你这是在歧视我吗?你这样还卖得出报纸吗?”对方马上辩 解说自己没有在歧视;但最严重的是一次下电车时,有一个白人醉汉从后面推了她一把, 让她重重的摔在地面上,并骂她“越南婊子”之类的粗话,她身后的先生见状与对方理论, 并发生冲突。 小红说自己是看情况回应歧视行为,前提是要保护好自己。 来自北京的80后独立电影导演范坡坡,也有类似经验。2019年2月,旅居柏林的他在闹街上 与朋友逛街,突然有一名年轻大汉听到他们在说中文时,冲过来用英文对着他们大骂,要 他们“滚回中国!”。对方手上并晃着土耳其护照,对范坡坡示威。身为影像工作者的他把 整个过程录影下来,后来去报警。“我一点都不怕你,”范坡坡这样回应了那个彪形大汉。 不过,范坡坡感到失望的是,德国警方在很久之后才处理他的投诉,又说因为对方不是德 国籍,所以很难帮的上忙。 范坡坡认为德国仍有种族歧视的问题存在。 图像来源, Yuanyuan 图像加注文字, 范坡坡认为德国仍有种族歧视的问题存在。 警察后来循线找到对方。警方告知范坡坡说,对方在情绪上有点异常,范坡坡也不是第一 个受害者。德国警方又说,对方称是因为当时看到新疆维吾尔族在中国的遭遇,因此在街 上找中国人麻烦。 但范坡坡说,难受的还有自己一些中国朋友,竟问他是否在街上太过招摇,“举止太gay”让 对方借故找碴。 “现在还有人会说,如果你是亚洲人,就不要戴口罩在街上或地铁以免被攻击。他这种说法 就好比有人要求女性穿着保守一点,以避免性骚扰一样的本末倒置。这迎合了种族以及性 倾向歧视者的恶行,”他说。 范坡坡强调,其实他不意外因为武汉疫情,让种族歧视在在德国又冒出来。他举例说德国 的电视以及文化活动,基本上都还是白人主导,难看到多元文化的影子。他因而部分同意 艺术家艾未未最近在搬离柏林,对德国的观察:“一个想开放的国家,但它还没有真的开放 。” 翁郁婷则评价德国是有成熟的转型正义教育,面对二战的错误,但歧视还是很难根除。她 说,不同种族之间,对事物一定存在不同的认知或价值观,当这些差异不被理解,歧视就 不会消失。“某些人在高度政治正确的环境下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而新冠病毒在此时便成了 种族歧视合理化的最佳借口。”她补充。 种族歧视 事实上,不只在德国,种族歧视也随着新冠病毒的肆虐,在全球各地堂而皇之的浮上台面 。 英国卫报最近持续评论,指出英国种族歧视随着武汉疫情已开始蔓延,攻击华人或者亚洲 背景的英国公民。 今年一月底,居住在英国威尔斯的台裔英商吕束珠向BBC投诉。她说农历新年从台湾探亲后 回到英国市集工作,却被市集的一些其他商家要求关门离开。有人更指责她将病毒从亚洲 带回英国是不道德的行为,引起风波。吕束珠说,投诉媒体不是要一个道歉,而是希望大 众正视此事之严重性。 在南半球,许多华人也开始抱怨最近受到大大小小的歧视。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 文网,有一位在悉尼地区执业的华人梁医师(Rhea Liang)说,有个病患看诊后还跟她开 玩笑说“预防传染新冠病毒,所以我不能跟你握手。”报道这则新闻的张姓记者亦陈述自己 在超商消费时,听到一位澳洲妇人在她背后说:“亚洲人,在家待着,别带着病毒到外面来 。” 种种迹象显示,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已经在全球蔓延,根深柢固的歧视正排挤甚至伤害少 数族裔。 更多相关内容 • 新冠疫情 武汉新冠状病毒疫情:世卫组织警告全球疫情可能“星火燎原” 2020年2月10日 • 吕束珠 新冠疫情:旅英台商向BBC控诉遭歧视和霸凌经过 2020年2月6日 • Dr Li Wenliang 武汉肺炎“吹哨人”李文亮父亲:我儿子没造谣公众都知道 2020年2月7日 头条新闻 • 习近平的书架与新年贺词:回应抗议、青年人和胡锦涛“被离场”事件? 2023年1月4日 • 习近平蔡英文的新年讲话暗示两岸对峙走向缓和? 2023年1月4日 • 中国新冠疫情:旅行限制能防止病毒传播吗? 9 小时前 特别推荐 • 火光中的香港示威者 BBC纪录片:香港的自由之战(下) 2023年1月2日 •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中民村一位老妇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1/12/2022) “新十条”后新冠感染暴增 盘点中国如何应对 2022年12月24日 • Passengers, part of the first tourist group from Thailand, arrive at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Taoyuan on October 13, 2022, after Taiwan reopened its borders by ending mandatory Covid quarantine for arrivals. 台商春节“归家难”继续?两岸小三通“开半套”被指考虑政治平衡 2022年12月27日 • Taiwan & US flags 美国参院通过对台湾五年百亿美元的“无偿军援”意味着什么? 2022年12月20日 • 黄鹤 中国笑话掀起热议喜剧演员黄鹤在澳洲表演的“包袱”和笑点 2022年12月23日 • 台积电在凤凰城的厂房 凤凰城里来了“台积村”村民台湾晶片工程师为何“降薪”去美国 2022年12月19日 • 黎智英在香港金钟夏悫道上的示威者占领区(7/10/2014) 香港壹传媒创始人黎智英身负的多起案件一图看完全过程 2022年12月13日 • 2019年香港政府宣布修订《逃犯条例》,在香港引发极大争议,人们担忧香港的自治 将面临威胁。本片讲述了四名参与抗议的香港年轻人的故事。 BBC纪录片:香港的自由之战(上) 2022年12月16日 • BBC巾帼百名2022 BBC巾帼百名2022:今年有谁上榜? 2022年12月6日 热读 1. 1 习近平的书架与新年贺词:回应抗议、青年人和胡锦涛“被离场”事件? 2. 2 中国新冠疫情:旅行限制能防止病毒传播吗? 3. 3 习近平蔡英文的新年讲话暗示两岸对峙走向缓和? 4. 4 秦刚:出掌中国外交部的“习近平亲密助手” 5. 5 胡锦涛“被离场”引发诸多猜测新华社英文推特回应原因 最近更新: 2022年10月22日 6. 6 复星医药开放中国大陆人到香港打疫苗,何时实施未有时间表 7. 7 多国要求中国旅客提供新冠检测证明泰国柬埔寨不实施额外限制 8. 8 一个修女和一个修士的爱情故事 9. 9 台湾禁访台港澳居民游行及接受采访?学者质疑法律依据 10. 10 新冠症状知多少——流鼻涕、咳嗽不停是感冒还是感染新冠? 最近更新: 2022年4月6日 BBC News, 中文 • BBC值得信赖的原因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Cookies • 联络BBC • AdChoices / Do Not Sell My Info © 2023 BBC. 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阅读了解我们对待外部链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