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share_ap] 人民网 • 首页 • 党政[arrow2] □ 党网·时政 □ 人事 □ 反腐 □ 理论 □ 党史 □ 党建 • 要闻[arrow2] □ 经济·科技 □ 社会·法治 □ 文旅·体育 □ 健康·生活 □ 国际 □ 军事 □ 港澳 □ 台湾 □ 教育 □ 科普 • 观点[arrow2] □ 人民网评 □ 三评 □ 人民财评 □ 人民来论 □ 人民访谈 □ 人民体谈 • 互动[arrow2] □ 领导留言板 □ 强国论坛 □ 维权 • 可视化[arrow2] □ 视频 □ 图片 □ 图解 □ 灵境·人民艺术馆 • 地方[arrow2] □ 京 □ 津 □ 冀 □ 晋 □ 蒙 □ 辽 □ 吉 □ 黑 □ 沪 □ 苏 □ 浙 □ 皖 □ 闽 □ 赣 □ 鲁 □ 豫 □ 鄂 □ 湘 □ 粤 □ 桂 □ 琼 □ 渝 □ 川 □ 黔 □ 滇 □ 藏 □ 陕 □ 甘 □ 青 □ 宁 □ 新 □ 鹏 □ 雄安 • 举报专区 • 多语言[arrow2]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9] □ [20] □ [21] • 合作网站[arrow2] □ 毛主席纪念堂 □ 周恩来纪念网 □ 邓小平纪念网 □ 人大新闻网 □ 工会新闻网 □ 中国侨联 □ 学习强国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组部12380举报网 □ 全国哲学社科工作办 □ 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 □ 旗帜网 □ 国家保密局 □ 科普中国 □ 知识产权 □ 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平台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 [rmwjia1] • [w] • [more2] • [sou1] • 登录 ● 退出 [logo_red] • [icon_more0]人民网+ • [icon_more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icon_more2]领导留言板 • [icon_more3]强国论坛 • [icon_more4]人民视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健康时报证券时报国际金融报网讽刺与幽 默中国城市报新闻战线人民论坛环球人物中国经济周刊民生周刊国家人文历史人民周刊人 民数字 旗下网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环球网海外网人民图片人民视觉人民网研究院人民慕课 人民网>>国际 反亚裔种族歧视甚嚣尘上坐实美国种族主义社会本质 中国人权研究会 2022年4月 2022年04月16日05:1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icon_type]小字号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给亚裔贴上“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极力营造不存在针对亚裔 种族歧视的假象。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部分美国政客肆无忌惮的种族主 义言论,以及美国社会针对亚裔愈演愈烈的种族主义攻击,已经撕下了这层虚幻的面纱。 2021年3月16日,美国亚特兰大地区连续发生3起针对亚裔的枪击案,共导致包括6名亚裔女 性在内的8人死亡。这一惨案是美国近年来针对亚裔歧视、暴力现象不断升级的后果。 美国的反亚裔事件如同那里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样持续肆虐。“停止仇恨亚裔及太平洋岛民 ”组织2021年11月1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3月19日至2021年9月30日,该组织共收到 10370起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攻击事件报告,大多数事件发生在街道、工作场所等公共空间 。纽约市警察局2021年12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市2021年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比2020年 猛增361%。有媒体报道说,纽约实际发生的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远远高于以上公布的 数量,因为许多受害者并没有向警察局报告立案。《经济学人》周刊和舆观调查公司2021 年3月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70%的受访者认为亚裔在美国受到严重歧视,其比例 甚至高于非洲裔。“肤色在决定美国人的命运方面,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 社会这个铁律再次得到了印证。冰冷的现实映照出,美国在骨子里依然是一个白人盎格鲁 —撒克逊新教徒的国家,亚裔同非洲裔、拉美裔、原住民一样,在享有和实现人权的诸多 方面受到有形无形的歧视和侵害。   一、美国亚裔正在遭受愈演愈烈的种族主义攻击 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为检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问题提供了一个直观透 明的窗口。非洲裔与拉美裔成为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受害者,他们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要远高于白人群体;而亚裔则不幸沦为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间接受害者,他们是伴随着疫 情而日益猖獗的种族歧视言行的主要攻击目标。加州州立大学圣贝纳迪诺分校“仇恨与极 端主义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整体仇恨犯罪案件较2019年下降了7%,然 而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却激增149%。2021年第一季度美国15个大城市针对亚裔美国人的暴 力犯罪相比2020年同一时期增长了169%。 近两年来,美国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攻击频发,案情令人触目惊心。 ——2020年3月14日,得克萨斯州一名男子在超市里持刀攻击一户亚裔家庭,试图杀死他们 全家,被刺伤者中甚至包括两岁和六岁的儿童。 ——2020年7月14日,纽约一名89岁的华裔妇女在街边行走时,突然遭到两名陌生男子扇耳 光。当她试图逃离时,攻击者却从背后点燃了她的衣服。 ——2021年1月28日,一名84岁高龄的泰裔男子在旧金山被蓄意猛烈撞击重摔倒地,最终因 伤势过重而不幸死亡。 ——2021年3月16日,21岁的白人男子罗伯特·亚伦·朗持枪袭击亚特兰大地区3家亚裔经 营的按摩店和水疗中心,共造成8人死亡,其中6人是亚裔女性。 ——2021年8月30日,一名菲律宾裔老年女性在纽约皇后区雷哥公园地铁站内遭一名白人男 子推下楼梯,脸部和身体严重受伤。 ——2021年11月17日,费城3名华裔高中生在放学乘地铁回家时遭到种族主义袭击,当地警 方表示,“受害者之所以被选中很明显是因为他们是亚裔”。 ………… 《纽约时报》在2021年4月3日一篇题为《愈演愈烈的反亚裔暴力》的长篇报道中写道,“ 在过去一年里,在一系列明显带有种族敌意的事件中,亚裔被推搡、被殴打、被踢踹、被 唾面、被辱骂,甚至连房屋和商店也遭到破坏。”根据亚裔遭受种族主义攻击的不同形式 ,该文将搜集整理的案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亚裔遭受身体攻击的案件,例如遭遇殴打、 胡椒喷雾袭击或者被吐口水,许多亚裔受害者因此身心受重创;第二类是亚裔遭受口头攻 击的案件,主要是一些带有种族主义性质的侮辱性言论;第三类是亚裔受害者的财产遭受 破坏的案件,例如房屋、店面被破坏,或被喷涂上种族歧视标语。事实上,该报道也只是 揭露了过去一年中亚裔所遭受种族主义攻击的冰山一角。令人震惊的是,就在这些种族主 义行径开始引发美国社会的关注与抗议之际,针对亚裔的攻击行为还在持续不断地发生, 其中妇女和老人等弱势群体成为重点攻击对象。   二、美国亚裔被歧视被排斥的历史仍在延续 长期以来,美国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之所以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在非洲裔与白 人之间的种族冲突过于引人注目,另一方面则是美国主流社会意图掩盖历史上亚裔的悲惨 遭遇。美联社曾坦言,“针对亚裔美国人的种族主义,一直是美国历史上的丑陋主线”。 美国华裔的命运是亚裔遭受歧视和迫害的缩影。亚洲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始于19世纪中叶, 当时他们因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廉价劳动力而远渡重洋来到这个国家。19世纪后期,在 政客的鼓动与媒体的渲染下,亚裔被污名化为“黄祸”,被主流社会视为对美国白人的“ 种族威胁”“经济威胁”“健康威胁”,美国对亚裔的排斥和攻击达到一个顶峰。在美国 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亚裔持续遭受着偏见、仇恨和种族暴力的折磨和煎熬。早在1854年,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在判例中判定亚裔不能成为美国公民,对亚裔获得公民权的限制直到 二战前后才最终被取消。对亚裔的群体暴力的最早记载是1871年,一伙白人冲进洛杉矶唐 人街附近街区,枪击和绞死了21名华裔;亚裔社区被焚毁,居民被赶出城市。对亚裔的恐 惧和偏见最终导致美国禁止亚裔移民美国:华裔移民在1882年开始受到《排华法案》的限 制;日裔在1907—1908年间开始受到移民限制;到1924年所有亚裔都被禁止移民美国。亚 裔在公共卫生事件中被当成替罪羊在美国历史上也不新鲜,早在19世纪70年代旧金山暴发 天花疫情之时,华裔就曾被诬称为“罪魁祸首”。 亚裔在美国的悲惨历史未能得到公正的清算和反思,甚至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知晓,因而 其中所潜藏的种族主义恶意自然无法彻底消除。亚裔被塑造为美国种族关系的局外人,美 国主流社会中很多人否认存在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历史,更拒不承认当前存在针对美国亚 裔的种族主义攻击。华裔历史学家李漪莲在美国国会关于针对亚裔种族仇恨犯罪的听证会 上发言说:“当今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面临的种族歧视和暴力的行为并非由精神错乱 的个人随意犯下的罪行,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国家悲剧。它反映了美国针对亚裔美国人的系 统性种族主义的悠久历史。”对于美国各地针对亚裔暴力事件的增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 雷斯表示深感关切,“过去一年发生的数千起事件,是长达数百年来刻薄、刻板化、寻找 替罪羊、剥削和虐待历史的延续。” 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之所以从历史延续到现在,深刻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亚裔作为“弱者”的 欺凌以及作为“他者”的排斥。美国亚裔整体力量的弱小使其成为种族主义欺凌的目标。 亚裔“弱者”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亚裔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美国亚裔总 人口约为2400万,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6%,与白人、非洲裔、拉美裔相比都存在 较大差距。第二,亚裔人口内部异质性很强。美国亚裔指的是来自东亚、东南亚及南亚数 十个国家的移民及其后代,而这些国家的文化遗产、经济状况、政治体系、宗教习俗和语 言的差异很大,导致亚裔内部的异质性极强。第三,亚裔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强 。亚裔这个共同的身份认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社会强行赋予的结果,多数亚裔甚至并不 愿意接受属于单一亚裔种族的身份。人口数量少、内部差异大、群体凝聚差,再加上政治 参与低,使得亚裔长期以来在遭遇整体性种族歧视时缺乏反抗的能力,而默默承受的弱者 形象又使得亚裔更易成为种族主义攻击的对象。 美国亚裔外来者的身份认定使其成为种族主义排斥的目标。亚裔遭遇愈演愈烈的种族歧视 也与疫情之下美国排外主义情绪高涨有关,因为亚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某种意义上被认定 为永久的“外来者”和“他者”。一方面,美国亚裔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移民而 不是自然增长,大量亚裔的出生地在美国之外。另一方面,大部分亚裔与美国主流社会和 主流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攻击中,“滚出我 们的国家”“滚回自己的国家去”“离开这里”“你们不属于这里”的排外主义表述极为 常见。种族主义者甚至将这种“外来者”的认定视作发动针对亚裔种族主义攻击的合理性 支撑,这在美国社会中具有相当的民众基础。正如一位亚裔美国人所言:“新冠肺炎疫情 提醒我们,我们的归属是有条件的。前一刻我们还都是美国人,下一刻我们就是‘把病毒 带到这儿来的外国人’。”   三、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反亚裔种族主义甚嚣尘上的原因 (一)美国政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种族主义操弄 美国政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种族主义操弄是美国社会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日渐猖獗的直接 动因。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擅长利用种族因素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其执政4年间不断操弄 种族主义议题,导致美国种族紧张局势不断加剧。随着美国因防控不力逐渐沦陷为全球新 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特朗普和蓬佩奥等一众美国政客出于推卸责任及竞选的需要,多次 采用“中国病毒”等带有地域指称性而非国际公认的名称来指代新型冠状病毒,并千方百 计地将本国疫情的蔓延归咎于中国。受美国政客种族主义操弄的影响,那些被认为是华人 或其他东亚血统的人士遭受到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攻击,如恶意诽谤、拒绝提供服务及野 蛮暴力对待等。联合国当代形式种族主义问题特别报告员滕达伊·阿丘梅指出,“那些试 图将新冠病毒归咎于特定国家或族裔的领导人正是那些奉行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将带有 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的花言巧语作为其政治平台核心的领导人”。白宫现任新闻秘书普萨 基在解释美国当下反亚裔情绪高涨时也承认:“特朗普政府的伤害性言论是导致对亚裔美 国人威胁增大的原因之一,并且影响很大。”特朗普下台后,美国政府继续操弄和炒作病 毒溯源政治化议题,客观上也使得美国国内反亚裔情绪保持在高位状态。 (二)美国白人至上的种族结构与社会氛围 疫情下美国亚裔所遭受的仇视和排斥境遇,与非洲裔、拉美裔等少数族裔长期遭受的种族 歧视一样,最终根源都在于美国白人至上的种族结构和社会氛围。亚裔群体长期以来一直 在美国社会处于边缘位置,许多美国人甚至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勇气承认美国长期存在针 对亚裔群体的种族歧视问题。在“模范少数族裔”标签的遮盖之下,亚裔与其他少数种族 同样面临着系统性的种族歧视。白人至上主义者并没有因为亚裔的“模范表现”而网开一 面:针对亚裔的种族仇恨犯罪中,75%的攻击者是白人;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同样在白人占 主导地位的地区发生最为频繁;特朗普、蓬佩奥等白人政客是蓄意将新冠肺炎疫情的祸水 引向亚裔的始作俑者。美国主流社会对于亚裔遭受的种族歧视,长期以来都呈现出漠视与 掩盖的态度。2020年9月,164名美国共和党议员投票反对国会通过谴责针对亚裔歧视的法 案。很多针对亚裔的恶性暴力攻击事件,如九旬老人被纵火焚烧案、华人在曼哈顿街头被 刺案,都未能以“仇恨犯罪”的性质来立案。在“3·16”亚特兰大枪击案发生之后,当地 警方发言人杰伊·贝克在发言中否认案件的种族仇恨犯罪性质,并出言为枪手辩护,称“ 其度过了糟糕的一天”。 (三)亚裔“模范少数族裔”标签的羁绊 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之下,一批描述日裔、华裔 等亚裔族群获得成功的故事相继登上了美国主流报纸杂志。在美国政界、学界和媒体界的 共同推动之下,亚裔被贴上了“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客观而言,“模范少数族裔”的 标签承认了亚裔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一定程度改善了亚裔在美国长 期遭受的污名化困境。然而很多分析指出,“模范少数族裔”只是美国主流社会炮制的“ 又一个强化种族等级、保护歧视行为的谬论”,对于亚裔自身而言“名为光环,实为枷锁 ”。其一,“模范少数族裔”使得亚裔面临的种族歧视不受重视甚至不被承认。“模范少 数族裔”塑造了亚裔经济收入高、教育程度高的刻板印象,这个标签使得他们通常不被纳 入美国种族歧视讨论的范畴。在“成功种族”的光环之下,亚裔群体在经济社会上所面临 的困境同样被忽视,如亚裔老年人13.5%的贫困率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亚裔失业之后再就 业周期几乎是所有种族中最长的,亚裔在政界、工商业界、学术界、法律界的领导层中代 表性明显不足,等等。其二,“模范少数族裔”消解了亚裔对种族歧视的感知能力与反抗 精神。美国主流媒体塑造之下的亚裔具有“独立、聪明、勤奋、顺从、从不发表政见”的 品德,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被认为与美国新教伦理相契合。这种貌似褒奖的话语体系甚至 赢得了相当多亚裔的认同,使得他们愿意按照被期望的形象和品质来低调行事。内化了这 套话语的亚裔面对种族歧视时缺乏敏感性,甚至羞于承认遭受种族歧视的事实。其三,“ 模范少数族裔”话语恶化了有色人种内部的关系,成功转移了种族矛盾的焦点。“模范少 数族裔”这一概念将亚裔捧上神坛,同时也暗含着对非洲裔隐喻性的批评,其目的正是为 了打击当时势头强劲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这种极具种族分化功效的策略使得有色人种内 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亚裔自此成为很多少数种族群体的指责或攻击目标。 (四)美国种族关系的对立 研究发现,尽管所有少数种族遭受的攻击都主要来自于白人群体,但亚裔比非洲裔和拉美 裔更容易遭受到来自其他少数种族的攻击。亚裔遭受攻击的施害者75%系白人,还有25%则 系其他少数种族。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种族秩序的复杂性及美国种族关系的 对立。非洲裔等对亚裔群体攻击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美国部分政客和媒体对新冠肺炎疫 情的种族主义操弄,导致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种族敌对氛围。在美国政客“甩锅”战 术的诱导之下,亚裔成了“替罪羊”和“出气筒”。另一方面,这也是美国亚裔社区与非 洲裔社区之间长期对立的反映。美国主流社会对“模范少数族裔”的塑造,文化传统价值 观念上的差异,就业等社会资源上的竞争,历史上种族冲突事件的印痕等,造成亚裔与非 洲裔之间深深的隔阂与误解。非洲裔和亚裔正在共同遭受明显的种族不公正,然而互不信 任的种族关系却使得亚裔更加无力摆脱当下的困境。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中其他种 族踊跃参与支持相比,亚裔反种族歧视游行示威中其他种族出席与支持的程度则明显不够 。 (五)美国政客破坏中美关系的政治诱因 历史多次证明,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美国的处境深受美国与其母国关系的影响 。一旦美国与某国的关系紧张,针对该国移民及其后裔的歧视就会甚嚣尘上。例如,一战 期间的德裔、二战期间的日裔、“9·11”事件之后的穆斯林国家移民在美国都曾遭遇到极 为严苛的对待。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特朗普政府就不断对中国采取遏制与打压的 政策,发表攻击中国政治制度、损害中国主权的极端言论,掀起对华贸易战、科技战,鼓 吹中美脱钩,致使两国关系遭遇严重挑战。受此影响,华裔在美国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歧 视性对待,最为典型的是针对华裔知识分子的审查与迫害。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蔓延之后 ,特朗普政府为了掩盖疫情应对不力,不断使用种族主义言论攻击中国。在造成中美关系 进一步恶化的同时,也使得包括华裔在内的整个亚裔群体面临更为严重的种族歧视。拜登 政府上台之后,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这也是当下美国反亚裔情绪依旧处于高位 的动因之一。依此推断,后疫情时代即便美国社会针对亚裔整体的种族歧视可能会有所消 退,但针对华裔群体的种族攻击反而可能会愈演愈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隐忧和警惕, 也需要国际社会持续关注。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人民日报》( 2022年04月16日 05 版) (责编:胡永秋、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share] 客户端下载 • [icon_do]人民日报 • [icon_do]人民网+ • [icon_do]手机人民网 • [icon_do]领导留言板 • [icon_do]人民视频 • [icon_do]人民智云 • [icon_do]人民智作 热门排行 • 1最应该反思民主虚伪、人权恶化的恰恰是美… • 2国外数字化旅游加快发展 • 3梅齐楚:三问美国领馆“上海撤离”为哪般? • 4北约妄议中国,是典型的战略焦虑 • 5漫评美式霸权之四:21世纪“冷战阴谋家” • 6韩国首尔樱花烂漫绽放 • 7土耳其大坝湖成火烈鸟栖息乐园 • 8德国波恩樱花盛开 • 9英国苏德利城堡展出动物雕塑 呼吁民众保… • 10漫评美式霸权之五:传播瘟疫祸根的“制毒…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 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_py2] [copy_icon1] [copy_icon2] [copy_icon3] [copy_icon4] [wzahg] • 评论 [share_bbs]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sj_wx]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sj_wb] 报道全球传播中国 [sj_ks]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