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不论它是历史题材,还是当代题材。近几年,美国的种族冲突经 常爆发,其中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地歧视有色人种的状况。美国的电影人自然也 不甘游离于这个重要的题材之外,接连拍出了《绿皮书》(2018)、《银行家》(2021) 这样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佳片。前者更荣膺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白冲突”剧烈的时代;故事结构上有 很大不同,《绿皮书》描写黑人著名钢琴家雪利博士和白人司机到南方地区巡演所发生的 种种冲突故事,时间线很短;《银行家》则描写黑人企业家伯纳德从擦鞋儿童一步步克服 困难成长为银行家,又一夜之间因种族歧视身陷囹圄的故事,时间线拉得很长。但是,故 事所具有的内核是一致的,就是反种族歧视。 从反种族歧视这个内核出发,两部片子在情节构思上也有一些惊人形似的地方:比如,主 要人物都是“黑人老板+白人雇员”的搭配,只不过《绿皮书》里是黑人钢琴家雇佣了白人司 机,《银行家》里是黑人企业家雇佣了白人当银行职业经理人,这种“黑白配”也埋下了故 事冲突的伏笔;再比如,《绿皮书》里有黑人钢琴家给总统打电话求助的场景;《银行家 》里也有伯纳德对话美国副总统的描述。为什么非要和总统、副总统有瓜葛?说明当时的 美国社会也需要总统终极“发话”来调和、解决具体的种族歧视事件。这也侧面印证了当年 种族问题有多严重。 说到这两部影片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画风”差异很大。《绿皮书》像一部“轻喜剧”,“黑 -- 陪“商业版的《绿皮书》”的末座了。 在美国电影界,种族和金融是两大重要主题,《银行家》将这两方面内容恰好都嵌入故事 中,这是它比一般反种族歧视电影高明之处。《银行家》里值得一提的金融专业知识很多 ,例如伯纳德在大陆银行“始创”的黑人贷款,帮助很多得不到贷款的人解了燃眉之急,甚 至发家致富。用现在的眼光看,伯纳德所从事的银行业务与当前主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问题,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脱困发展的“普惠贷款”具有相同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