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PI-BLM-900x450] 面对种族歧视,务必认清问题 ━━━━━━━━━━━━━━━━━━━━━━━━━━━━━━━━━━━━━━━━━━━━━━━━━━━━━━━━━━━━━━━━━━━━━━━━━━━━━━━ Academic Views / Tuesday, June 15th, 2021 -- 和少数族裔议题,因为种族身份而面临的种种挑战。《联合早报》六月十五日对公开信的 回应,似乎只部分回答了公开信提出的疑问。华文媒体在新加坡的建国过程中,向来扮演 关键性的角色。我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公开交流,一起更深入理解和面对在新加坡所存在的 种族歧视和偏见。背后的用意不是要讨道歉或是促使任何所谓的“集体愧疚感”,而是希望 社会可以有更多的反思,更积极地对话,加深对互相的理解,在族群关系上可以继续前进 。对国家社会如此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议题,特别值得多面反思,让理解更为全面。 “批判性种族理论”? 简短而言,批判性种族理论是一个从美国学界发起的思潮,主要以非洲裔美国人的生活经 验出发,探讨在法律、社会、政治结构隐藏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是如何被延续和巩 固,维持甚是加深对少数族裔的不利,尤其是必须克服奴役制和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历史包袱的非洲裔美国人。以上的结构的存在,使美国白人比起其他族裔,会享有 一定的优势(privilege),在华文有时会被译为“特权”。批判性种族理论的分析,受了许 -- 对社会不公敏锐的观察,仍然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议题上。美国之前引发“停止反亚太裔仇恨 ”(Stop AAPI Hate)运动的一系列针对东亚裔的暴力事件背后,也是因为有人认为污蔑和 攻击少数,在现有的权力架构下,不会承受多大代价。这使许多美国亚太裔感到人身安危 受到威胁。本地最近发生的种族歧视事件,因为牵涉暴力行为,一样令许多少数族裔因此 深感不安。华裔新加坡美国学者,Geraldine Heng,也因为把批判性种族理论应用在分析 中古时期欧洲的族群关系,而受学界瞩目。 -- 优势、劣势、认识 新加坡没有美国的奴役制和吉姆·克劳法历史,也没有一些其他地方面对族群间的深仇大恨 。虽然如此,种族歧视、不公和针对少数的偏见,却无依然在我们的身旁。准房东因为肤 色,不愿出租屋子;因为种族或宗教,准雇主不愿聘用;长辈敬告小孩,会被少数族裔的 人绑架、拐走;在学校或工作场所,因为样貌而被耻笑;因为与异族交往,而在大众面前 被指指点点。这些都是新加坡少数族裔日常面对地随意种族歧视(casual racism)和偏见 。这也是新加坡在殖民统治下,不少华人平常需要接受的不公平对待。或许会有人劝说,“ 不要过度敏感”,“忍一下就好”。但是这些事件不去处理,让他们累积,只会加深对彼此的 生疏感和误会,在面对冲击和压力时,变成社会断层。 -- 的可贵。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毕竟,严刑峻法只能使人避免一些较为极端或夸张 行为,而未必能够鼓励对族群关系上更进一步的反思。面对处罚的案例,人们也可能只学 会把歧视架在他者身上,归类于个人或少数疏失。对少数族群的歧视事件可能因为这样, 即便法律再严厉,惩罚再多,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并可能一而再地发生。对话未必每次顺 利,开始也必定很笨拙,但仍然提供学习和思考的必要基础。关键是如何建立互信和增加 交流,寻找对话和解释族群经验差异的共同术语,而不是急着追求特定的目标。公民对话 是需要长久持续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