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银行家》与《绿皮书》

《银行家》与《绿皮书》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1-12-24 07:58

□杜亮

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不论它是历史题材,还是当代题材。近几年,美国的种族冲突经常爆发,其中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地歧视有色人种的状况。美国的电影人自然也不甘游离于这个重要的题材之外,接连拍出了《绿皮书》(2018)、《银行家》(2021)这样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佳片。前者更荣膺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都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白冲突”剧烈的时代;故事结构上有很大不同,《绿皮书》描写黑人著名钢琴家雪利博士和白人司机到南方地区巡演所发生的种种冲突故事,时间线很短;《银行家》则描写黑人企业家伯纳德从擦鞋儿童一步步克服困难成长为银行家,又一夜之间因种族歧视身陷囹圄的故事,时间线拉得很长。但是,故事所具有的内核是一致的,就是反种族歧视。

从反种族歧视这个内核出发,两部片子在情节构思上也有一些惊人形似的地方:比如,主要人物都是“黑人老板+白人雇员”的搭配,只不过《绿皮书》里是黑人钢琴家雇佣了白人司机,《银行家》里是黑人企业家雇佣了白人当银行职业经理人,这种“黑白配”也埋下了故事冲突的伏笔;再比如,《绿皮书》里有黑人钢琴家给总统打电话求助的场景;《银行家》里也有伯纳德对话美国副总统的描述。为什么非要和总统、副总统有瓜葛?说明当时的美国社会也需要总统终极“发话”来调和、解决具体的种族歧视事件。这也侧面印证了当年种族问题有多严重。

说到这两部影片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画风”差异很大。《绿皮书》像一部“轻喜剧”,“黑白”冲突多但不是集中的,而是碎片化的,其中黑人钢琴家为白人司机几次写“缠绵家书”令人印象深刻;《银行家》则像一部凝重的正剧,甚至带点悲剧色彩。因为主要涉及金融,所以片子里大量数字计算,公式演进,令人眼花缭乱,没有一定技术和耐心,也许看不进去。一位读者评价说,“一部电影只要不崩、不出岔子,就已经比大部分的片子强了。”从这点上来看,《银行家》是合格的,甚至一些情节也是出彩的。例如,开头和结尾相呼应的听证会上,伯纳德最后慷慨陈词,“美国独立宣言写明:人皆生而平等,主张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人人都得以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但我们心知肚明,对许多百姓来说,这是个谎言!你们为什么硬要将某个种族排除在美国梦之外?”真可谓振聋发聩,使影片对于主题的烘托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这种高潮化的场面,轻喜剧的《绿皮书》里是没有的。

与面向普罗大众的《绿皮书》相比,《银行家》更适合西装笔挺的商务人士观看,这或许是它流传不广的原因。但从故事的逻辑力量看,《银行家》自然是更胜一筹,也更让人回味的。只可惜,作为同题材影片,《银行家》的出现比《绿皮书》晚了两三年,只能是叨陪“商业版的《绿皮书》”的末座了。

在美国电影界,种族和金融是两大重要主题,《银行家》将这两方面内容恰好都嵌入故事中,这是它比一般反种族歧视电影高明之处。《银行家》里值得一提的金融专业知识很多,例如伯纳德在大陆银行“始创”的黑人贷款,帮助很多得不到贷款的人解了燃眉之急,甚至发家致富。用现在的眼光看,伯纳德所从事的银行业务与当前主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脱困发展的“普惠贷款”具有相同的妙处。

相关链接: 中国银保监会